综合★《Your Brain at Work》读书笔记

作者: 大叔 分类: 博客 发布时间: 2012-10-07 09:32

综合★《Your Brain at Work》读书笔记

2012107

17:32

秒杀一切时间管理书籍

2010-09-24 15:51:27 来自: M. Tong

Your Brain at Work的评论   

 

 

 

 

5

 

前段时间看的书,只对第一部分比较感兴趣,精读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面的没看。这本书秒杀一切时间管理书籍的原因是它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和实验基础,将神经 科学中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简单易懂的Tips,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更科学地“用脑”。你是否有时感觉事情太多太杂而精疲力尽?为什么有些很难的书总是读 一会儿就受不了了?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我相信这本书会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

 

附读书笔记:

 

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量依赖于大脑的前额皮质区域。皮质是大脑的表皮。前额皮质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后发展出来的主要区域,是人类意识、思考能力的核心。

 

前额皮质是我们的注意力中心,它可以“保持”来自外界的信息,我们自己内在产生的信息(想法,记忆,想像),或两者的结合。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抑制的能力,这能让我们不分心。

 

前额皮质运作时(耗注意力的任务)消耗能量的速度非常快,可能一个小时你就精疲力尽了。但开车却可以开一整天,因为开车只用了很少的前额皮 质,它用到的是大脑基底核,这个区域主管已经习惯化、自动化的任务(潜意识),消耗的能量较少。一件任务只要多重复几次,就会逐渐向大脑基底层转移了。

 

Dr. Roy Baumeister:"对于像决策、抑制冲动这样的行为,我们只有很少的资源来实现。当我们一次把它用光时,下一个活动就没多少资源可用了。"

 

像管理现金、财产一样管理你的前额皮质有限的注意力,把它用在注要的事情上。工作之前先按优先顺序排序,因为这本身就是最耗费能量的事之一。

 

不同的活动消耗的能量是不一样的,比如回忆最近发生的事就比回忆十天前发生的事省力。越复杂的活动就需要消耗越多的能量,但你的头脑喜欢最小 化能量消耗,这就是为什么费力思考的时候会有一点不舒服。这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花时间回想自己身上的问题,却不去寻找答案,因为要想像出一个你没见 过,不熟悉的东西,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设定目标让人感觉很难。人们对未来情景中可能产生的情绪的预测能力极差,因为人们往往以今天的情 绪来推测将来那个情景下会产生的情绪。

 

一个减少处理任务时能量消耗的方法就是视觉化。视觉是人类几百万前就有的能力,所以这个机制比语言有效率得多。一幅简单的头脑画面包含大量的信息。将复杂的想法视觉化,这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你的能量。

 

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减少前额皮质的负载,用纸和笔把脑中的想法写下来。

 

根据你一天的能量状态划分出几块时区。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处理最困难的一系列任务(比如几个工程的创意计划一起写完),状态不佳时开会、处理邮件、做日常事项。这个方法的一大好处就是头脑可以在不同类型工作间转换,得到恢复。

 

对于不重要的事,不要赋予注意力。一个项目在信息到齐之前完全不要花时间考虑它。

 

 

前额皮质的第二个限制:在同一时刻只能保持和操作有限的信息。但它负载过多时,你就容易出错。你在头脑中同时放置越少的变量,你做决策就越容易。

 

理想情况下,一次只试着理解一个新想法。如果你要做决策,那么最佳的变量数是二:是往左还是往右?如果你不得不在头脑中同时保持更多信息,尽量将它们限制在三到四个。

 

更好地利用头脑工作空间的方法:

简化、模块化(Chunk)、仔细选择考虑的对象(这项活动本身就要花费能量,因此在一开始就要花时间考虑)

 

用精略估计和抓关键的方法简化信息。

 

比如要规划自己的生活,可以先将生活领域划分为"工作"、“家庭”、“健康”。头脑中一次保持三到四个组块(chunk)。

 

比如要开一个会探讨是否投资一项新业务,那么应该集中的四个组块是:

. 组织的整体目标

. 这次会议的目标

. 同意投资的理由

. 反对投资的理由

我们往往倾向于考虑简单的事项,而不是真正应当考虑的的事项。

 

 

虽然我们能同时保持多个组块的信息,但你一次只能执行一项任务(不能边开会的时候边回Email),否则准确率和效率会大大下降。

解决方案:

. 让工作自动化。使用大脑基底核而不是前额皮质处理任务。如掌握软件的快捷键。

. 以最好的顺序处理信息。例如聚会想要买什么东西前,先考虑请哪些朋友,多少人。

. 安排好时间。比如在下午精力不太好的时候才开手机。在会议不太重要,或和你不相关的议题上处理一些邮件。

 

 

对干扰的抵抗

人脑对干扰非常敏感,头脑中的前扣带皮质区负责监视环境中是否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假如这个区域被频繁地激发,人们会感到焦虑或害怕,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害怕大规模地改变:新的环境中新奇的事太多。

 

腹侧前额叶皮质区负责大脑的“抑制”功能,让大脑进行“刹车”,它对人集中注意力非常关键。该区域位于前额皮质中,因此“抑制“也需要消耗大 量能量。Roy Baumeister,组织过一个实验,让人们单独在房间里抗拒吃巧克力的诱惑,这些人在接下来的困难任务中更容易放弃。自控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神经冲动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产生,我们只有0.2秒的时间在冲动转化为行动之前抑制它。有效抑制的秘诀就是在神经冲动成形之前就尽早打断它。

 

如果对某个活动有描述的语言,你就会更容易意识到它。如果你对要抑制的精神活动有清晰的语言描述,你就更容易经。本书帮助你用语言定义头脑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它使你对自己更有控制力。

 

一直“在线”(QQ, EMail提醒)会降低你的IQ,其效果相当于一晚没睡。

 

 

最佳表现

神经网络需要两种化学物质来维持正常运作:多巴胺和降肾上腺素。当毫无压力时,这两种物质产生得不够;当压力过大时,两者产生过多,整个神经网络也会失效。最佳表现需要恰到好处的压力。

 

制造压力的技巧:想象未来糟糕的情况发生。例如读者看到你漫不经心的文字后会挑出一大堆错误。用这个技巧让你的大脑提神,但别用过头进入担心受怕的境地。

制造兴趣:比如给工作环境制造一些新意,改变视角,制造幽默。想象做好工作带来的好处。用正面期待的方法比制造恐惧好,幽默和正面期待会同时产生多巴胺和降肾上腺素,恐惧制造降肾上腺素,但会减少多巴胺。

 

减弱压力:过多的压力会使前额皮质有过多的电活动,这时要减少进入头脑的信息量和速度。另一个方法是激活头脑前额皮质外的区域,比如集中注意力听周围的声音,散步。

 

过度兴奋、狂喜也是有害的。

 

 

突破僵局

当思维走入死胡同时,光靠前额皮层(意识)的线性工作是不够的。要发挥创造力,就必须善用潜意识。当旧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时,你要有意地抵制旧有的思路,寻找新的突破点。

Beeham的实验显示,那些更有创造力的人,是那些对自己内在经验更有觉察力的人。他们可以观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百思不解要暂时搁置。甚至几秒钟也好。

ARIA模型(Awareness, Reflection, Inisght and Action)

A:遇到瓶颈时,不要过于集中注意力在问题上,放松头脑,简化问题。

R:反思自己的整个思路。从一个高维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纠缠于细节。

 

 

Intermission

了解你的大脑的运作方式,并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它。活在当下,察觉自己的思维。

interception(内感官),了解你的头脑,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这种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Farb的研究显示,对于体验,我们有两套神经环路,一套是中侧前额皮质区,它们是“默认”的网络,负责白日梦、沉思等,当没有信息处理时, 我们的头脑就自动用这套网络进行“胡思乱想”,这时外界进入的信息会被过滤。另一套是“直接体验”的网络,这时我们头脑更多的区域被激活,你能实时地感受 到当下发生的事情,如阳光照在皮肤上的感觉。一系列的研究显示这两套网络的激活是负相关的。如果你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如脚底接触地面的感觉,这就会减少中 侧前额皮质区的激活度。当你压力大时,试着感觉你的呼吸。

 

你可以以前额皮质区的网络来体验世界,这用于计划、设立目标、设计策略很有效;也可以用“直接体验”的方式,这会使你得到更多的感官信息。“直接体验”的方式会让你更精确地记录事件,让你更有弹性,更不被自己的过去、习惯、期待和假设所局限。

 

感官信息包括“你自己”:你的想法、感觉、情绪和体内信号,当你转向“直接体验”时,你也获得更多关于自己的信息。

 

训练自己”直接体验“的感受力和觉察力,只要多使用即可。

Clipped on 7-October-2012, 5:33 PM from 秒杀一切时间管理书籍 (评论: Your Brain at Work)

2010-11-04 13:08:31 彭萦

想知道你读书笔记都怎么保留的?用纸质的?敲在电脑里?

你会花时间再看读书笔记么?频率如何?

 

2010-11-05 10:34:58 M. Tong

类似这种笔记我是存在电脑里的,分类和加标签,索引方便,因为有不少比较专业的知识和很好的例子,写文章时需要用到。这篇是因为看的时候就想要分享所 以写得详细一些,一般看书我没写这么细的。复习的话就是同一个分类有记新的东西会串起来整理一遍,顺带整理一下笔记(比如读了B之后回看A的笔记,发现某 两个例子可以合在一起)

 

看书时有什么想法会另外写下来,有个专门记录想法的本子。

 

2010-11-05 11:11:18 Sky

我所有的读书笔记用手写在笔记本上,过一段时间回顾时,整理一下思路再输入到电脑里去,写成notes。用笔记本做笔记比直接在书上或者电脑上做笔记更好,书看完很少再会去看一遍。

 

2010-11-05 11:24:07 彭萦

嗯 你用什么工具或者软件分类和加标签的?

你有没有写过关于怎么做读书笔记的日志或者文章?给我看看吧:)我学习一下

我现在搜集资料用的是mac的together 但用的频率不高 因为好久没写书了…

以后你来美国读博用mac的话也可以用together~

还有就是我喜欢用moleskine对dream list进行更新和track,但国内买一本太贵了…

 

2010-11-05 13:01:42 M. Tong

我是用Linux的。。用的软件太小众了,恐怕不适合你,其实是一个类似wiki的东西。

Windows下wiz和mybase不错。

关于个人知识的管理文章可以看看这些http://www.gtdstudy.com/?s=PKM&searchsubmit=Find

 

我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其实按记忆的原理来说,就是将资料用一条线索牵起来,这样需要的时候只要有这条线索,就可以很方便找到了。比如这 篇文章我是放在Personal Development/Productivity目录下的。但这里面又有很多神经科学的知识,所以我会给它加上neuroscience的标签,包括里 面出现的一些名词我也会加标签,比如'前额皮质''大脑皮层'什么的。然后这篇文章谈到的‘一次只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和我以前写的文章 http://www.mastermindcn.com/index.php/2010/06/the_danger_of_richness/ 还有Peter Drucker "Effective executive"书中的说法不谋而合。我就会把这些相关的资料Link上去并简单标注。这样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也做了一次知识整合和联想,而且关键是 以后搜索某个关键字,相关的资料自动出现在面前。

 

2010-11-05 13:04:05 M. Tong

可以看看刘未鹏的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李敖的方法很好。http://mindhacks.cn/2008/06/05/how-memory-works/

 

2010-11-05 22:16:21 彭萦

嗯。好。谢谢,我之后认真看看这些。

我发现你很喜欢神经学?看你给in search of memory打了五星。我发现我不是那么喜欢神经学,太琐碎了,虽然要在心理学上有所深入的确需要神经学的一些知识。

对了,还想问下你现在还做independent consultant么?我其实一直都有做freelancer的想法,不知道国内做independent consultant情况怎么样?

 

2010-11-07 13:05:34 M. Tong

那本书我很喜欢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的,因为能从生物、分子的微观角度对学习、记忆进行研究确实是很振奋人心的。这意味着能够生产出提升脑力的药,研 究如何改造基因使得人变得聪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那边书确实并未提供很多洞见。不过有趣的是那作者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影响很大。

 

我现在没做consultant了,焦点都放在本专业的学术上了。你如果能出一两本书打开知名度的话,在国内做个人咨询还是不难的。虽然可能市场还不是很成熟,但我以前做的时候发现市场需求比我想像得多。

 

2010-11-07 13:21:18 彭萦

大家都变聪明了就和所有女人都穿高跟鞋一样了~从微观角度上说 当然 宏观上也许人类发展快了许多

 

great!我正有此意,说到我心坎了~ thanks!

 

2011-03-14 14:08:02 M. Tong

这本书已经有人翻译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502536/

 

2011-03-14 14:10:39 Sky

楼上,你肯定是这本书么~~~

 

2011-03-14 14:13:42 M. Tong

书名翻译得确实很蛋疼,我在书店看到的,翻了一下,肯定是这本,。仔细看豆瓣上那本书的图片,有个英文小标题就是Your brain at work

 

2011-03-14 14:53:37 Sky

谢谢,准备去买了~~

 

2011-03-17 20:12:17 fangzhzh

我看完了,很喜欢。书中对大脑,及其运作机制的比喻很是形象。

 

但是有些困惑,貌似供大脑的运作的资源太少了,在写代码这种脑力劳动(需要动脑的码农,不是工蚁)要求比较多的工作上,很难去保持一整天的高效率。

 

2011-03-17 20:50:22 M. Tong

@fangzhzh

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有用的tips,比如一心一用,抽象化,纸上思考,尽量用视觉思考,不同时段安排不同的工作等。

 

不过还有一些科学用脑的要点是这本书没讲清楚的,一个就是适当的休息,休息可以看做是对Working memory缓存的一个清理(最明显的就是睡眠,有什么烦恼睡一觉第二天都会感觉头脑很清晰)。有的人休息时间上Twitter或是看新闻,其实那样就失 去了清理缓存的功能,因为你还在不断使用意识的资源。具体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http://www.nytimes.com/2010/08/25/technology/25brain.html

 

另一个就是工作的转换,书中其实有略微提到,就是把工作按不同类型划分,比如需要创意思考的,需要精密分析的,以及事务性的。那么用在编程上,我是把编程 工作划分为想算法(创意),做算法分析及整体设计(精密分析),代码里也有20%需要高强度思考才可以写的代码和80%简单、事务性的代码。我会尽量在有 效率的时间里做最费脑的事,当效率下降的时候就写简单的代码或干别的事。

 

“换脑子”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当某一神经中枢兴奋时,其它神经中枢就处于抑制休息状态,当某一神经中枢长时间兴奋即工作时,保护机制就会抑制你再用脑,效 率就会下降。“换脑子”使大脑皮层不同的神经中枢轮流工作和休息,保证脑功能的有效发挥。这种方法我最早是看到卢梭提到的:应当承认,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 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尤其在顺着别人的思路进行思考时更是这样。虽然我顺 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时间可能比较长些,而且还能有相当的成果。如果我必须用心去读一位作家的著作,刚读几页,我的精力就会涣散,并且立即陷入迷惘状 态。即使我坚持下去,也是白费,结果是头昏眼花,什么也看不懂了。但是,如果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毫不间断,我也能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 去,这一问题可以消除另一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计划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 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不过这也有个拿捏的问题,也不能切换得太频繁。我现在是用50分钟工作+10分钟休息的方法(可以参考一下蕃茄工作法),休息的时间不碰电脑,出去走或是和同学聊天,或是闭眼休息。每天上午完成最费脑的事,下午做些事务性的工作,晚上学习。

 

2011-03-24 12:39:08 fangzhzh

这几天试了下,一个小时的工作,10分钟的休息(离开电脑,不想工作的事),确实能很好的给大脑资源充电,很少有每天到16:30就觉得脑子已给转不动的状况。

 

只是,作为职业码工面临一个小问题:每当一个小时快到的时候,就会有人找过来了,blablablabla,于是一个小时又过去了,难道这是墨菲定理在工作上的体现……..

 

2011-05-03 18:06:51 X

mark

 

2011-08-06 18:37:41 典韦

很有帮助

 

2011-09-02 10:20:08 若曦

你的书评写的很好,感谢分享

 

2011-09-02 10:29:16 S.A.M

什么状态做什么事。。。确实!

 

2011-09-02 21:22:21 紫嫣

有启发 感谢

 

2011-09-15 14:20:17

未读 mark

 

2011-09-27 22:51:07 Molly

书评写的很好~

 

2012-03-20 10:14:10 传奇

真的不仅仅是本理论书籍,有举例,有非常明确地指导意见,完全可借鉴,可操作。

 

本评论我收藏到日记里了,谢谢!

 

2012-03-20 16:12:39 翘课的诗人

M

 

2012-03-20 22:34:48 Sam@房子

把珍贵的前额皮质有限的注意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过去一年我学会的一件事情就是做事之前确立优先级,养成习惯之后收获比想象的大。

 

按书里面所说,我准备学习一下的是:

把复杂问题图像化;

考虑麻烦和复杂的问题时,减少脑中变量。

 

2012-03-21 19:55:29 蓝绿大皮

LS说的精炼

确实如此

(感觉最关键,是不能在头脑发热的时候思考,否则变量很容易被无限增加)

 

2012-03-21 22:50:27 Sam@房子

@蓝绿大皮的马甲,然后很容易就被烧晕了:)

 

2012-03-28 01:01:54 RockYourLife

最大的收获:注意力的能量是有限的。珍惜脑力,原理杂务

 

2012-06-07 07:24:56 mybook

这本书确实是五星级好书,但译者太可恶了,翻译的很有问题,很多都翻译反了,幸好有英文版的对照着,否则只看中文版会失去很多精华。很明显译者自己都没看懂

Clipped on 7-October-2012, 5:33 PM from 秒杀一切时间管理书籍 (评论: Your Brain at Work)

 

 

 

已使用 Microsoft OneNote 2010 创建
一个用于存放所有笔记和信息的位置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