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 知乎

作者: 大叔 分类: 博客 发布时间: 2017-11-08 06:26

阅读

读书的意义

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大学两年读了大概200本.有认真读的,也有泛读的.可是,别人似乎感觉不到。 刚才去面试,面试官说我表现不出来看了那么多书。 我个人认为,读书多为内化。实在…

关注者

22449

被浏览

2810800

1191 个回答

凯常

笑着给你一个台阶儿下

先举一段《世说》的掌故: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石勒大家都知道,出身不大好,没文化。

自己不能看书,就教人读给他听,类似于现在的罗辑思维吧。然后听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这么个事儿,石勒就大呼你们这样是不行的!

说是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一直处劣势,所以就找到谋士郦食其,寻思找个什么办法恶心项羽。郦食(yi)其(ji)就是那个挺出名的高阳酒徒,最终以一名游士的标准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被烹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还说汉王问策的时候,郦食其就给想了个办法:分封六国之后。一是收买人心唱高调,再则是希望能够给项羽广为树敌。郦食其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刘邦鄙视儒生,郦食其头回拜见就是以儒生姿态出现在刘邦面前,并且顺利反杀,在刘邦面前怒装一逼。这段话同样是以言必称汤、武而起,可见郦食其诚然是个知识分子(儒生)。解决办法最终归结到「复六国后」上,也至少有两大原因支持这种做法。

其一是就儒家政治观来看,「兴灭国、继绝世」是圣王之道,这么干能占据宣传制高点,跟项王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在理论上也确实有树党制楚的可能性;其二是分封的思想在当时非常有市场,在秦未灭时,甚至不失为一种反秦的有效策略,比如陈涉起事后,张耳、陈馀就以类似的观点说陈涉:

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敌少则兵强。

是不是很有道理?可惜陈王没采纳,不久之后他自己也退出历史舞台了。

既有经典支持,又有舆论高地,还有前车之鉴,郦食其的办法听起来非常不错。甚至连刘邦都被忽悠进去了(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果真如此吗?

张子房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筹算:

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

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

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

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

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

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

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

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张良列出这「八不可」后,刘邦立马改了主意并向郦食其扔了一盒鲱鱼罐头。

下面问题来了,郦食其的分封六国之策,或许你能从书本中悟出来,而张良应对当时情势的八不可,你可以从书本悟出来吗?

而反观人生经验丰富的石勒,你猜他听到这段《汉书》的案例的时候,又比一般人多悟透了几何?

所以读书不是个数量、时间的问题,而是怎么读的问题。还是同样一段历史,再看看荀悦的高论吧: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初,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日久矣,一战胜败,未必以存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时,承敌之毙,其势然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伐赵之役,韩信军于泜水之上而赵不能败。彭城之难,汉王战于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胜。何则?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深入敌国,置酒高会,士卒逸豫,战心不固;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此汉之所以败也。且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此同事而异情者也。

故曰: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私以为即便是读书,读到这个份儿上才好意思说自己读了。

编辑于 2017-05-30

warfalcon

时间管理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对于如何阅读,你基本没搞明白,去买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反复读上几遍,按书中建议去做,再读上200本会有些改变。

  • 200本和2年时间都太少,从时间来说,坚持每天阅读、总结和思考,坚持3-5年才能看到一些效果
  • 有特定方向吗,还是漫无目的?个人建议最好先在某一方面深入到一定程度,再横向扩展
  • 都是什么类型的书籍,到底有多少干货,觉得好的书你看了几遍?思考过吗?
  • 做笔记了吗,都总结了东西,能输出什么,你怎么向别人证明这本书你看过、思考过?
  • 你说的认真读是怎么读的?能说出多少本书中的内容,能花上三、五分钟把书中的内容表达出来吗,让你做个PPT或演讲,能说明白吗?会有人喜欢听而且吸引他们的吗?
  • 你觉得哪本书好,好在什么地方?对你的思想有哪些改变和影响?
  • 阅读之后,你行动了吗?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坚持了多长时间?
  • 你能保证书中说的一定是对的吗,观点有哪些不足,怎么补充?对立的观点是什么,哪个更有道理?
  • 你说的内化 体现在哪?就是看完一本好书,觉得这本书说的很好,非常的精彩,然后不去了解作者生平、当时社会情况、反向观点、不重读、不思考、不总结、不记录、不验证、不批判、不分享、不实践就完了 ,接着继续看下一本,某一天跟人说这本书很好,我读过

阅读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新的体验,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能对你的思维有所改变、特别是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想不清楚、说不清楚、写不清楚、也从来没有行动过,那你看书是在浪费时间,把这时间花在别的上面吧.

编辑于 2012-08-18

呆哥数学

订阅号:daigemath

答案第一次修改时间:2017年8月1日下午2:30

我的这个回答,相比是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争议的点在于:

1、评论区90%的情况是持反对意见的;

2、点赞率这么高,想必是有很多读者是认可的。

针对评论的情况,我进行适当的解答:

1、为什么妹妹可以随便在书上画?

答:妹妹的这个行为是经过了我的允许的,只是勾画的比较潦草被我批评了,写这个回答之前我也没有想到大家会针对这个问题提问,我也就没有写这么细节。

2、为什么妹妹读了半个小时我就进行了苛刻的提问?

答案:首先,妹妹随便看的书不是散文,小说,古诗词等闲情雅致的书,书名为《运营之光》,黄有璨老师所写,是一本完全属于干货性质实操运营的书籍,第一章的讲的是《运营是什么?》,实操的书如果现在看了竟然立马忘记了写的什么,那么未来发挥的难度几乎是很难的。

3、为什么我要来进行补充回答?

a、评论之前可以先看看问题是什么:大学读了大概200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b、做出反对我的观点的评论中,90%我是认可你们的评论的

c、既然我认可你们的观点,大家是否知道我在这个回答中我到底想表达怎么观点

不同的人,读相同的书,会有不同的收获和结果。

学习是输入和输出的配合,仅有输入,没有输出,效果减半。

简单的输出是碎片化的知识,如果能够系统化整理并进行输出和落地执行,效果更佳。

学而不思则罔,针对一个点,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观点,理性理解,持有个人想法而不盲从。

———————————————————————————————————————-

以上观点我应该局限于一个范畴内,就是实操的经典书籍,比如运营如何进行,PPT制作,PS学习,如何开一门公开课,编程,演讲等类型书籍。散文,小说,现代诗等不纳入本回答考虑范畴。

——————————————————————————————————————–

先讲一个关于读书的身边事例:

前几天,一个刚高考完的妹妹来我家里串门,随手拿了家里的一本书,饶有兴致的读了起来,她捧着书,安安静静的读了起来,期间还勾勾画画,可以看出来,她非常赞同书里的观点。

她以很快的速度,半小时看完了一章里面的3个小节。看完后,欣喜的跑过来给我说:“这书里面的观点太好了!说得有理有据,简直是刷新了我对学习的认识!”

我听到了,既欣慰又有些质疑,半个小时就收获了这么多么

于是我索性就问了句:“那现在我关上书,你来给我分享下第1节大概讲了什么,这位作者讲一个道理的时候,一般是怎么去支撑自己的观点的呀?”

她想了想,慢慢地说道:“大概就是讲每个人天资不一样,然后努力需要策略,然后学习有规律的……支撑就是举了些例子”

我翻了翻,就她把后面两小节的也归纳进来了,并且自己还不知道。论证方法似乎也没有仔细思考过。

我继续问:“那第一节的思路还记得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

她沉默了许久……

苦笑道:“啊……我好像想不起来了!,就记得那个学习规律那张图。”

真想敲一下她的脑门,那个图明明是第3节的!根本不在第1节里。

这个就是前几天,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的事情。

不知道是否有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

读了一本书,每句话好像都看懂了,知道了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这个要求只是对小学生的要求。就是识字。

肯定有人不服气,我怎么可能那么弱。

明明我收获很多,看,我还摘抄了好多启发我的句子,段落呢。

那你有去翻开每天看看读读吗?并且指导自己的行为吗?一般是比较少的。

那些所谓的很有道理的话,没有刻入大脑,融入血液,是没有办法指导我们的行为的。

我们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多的是信息或者知识的搬运工,被某一句文字惊艳到,然后心潮澎湃的搬运到自己的本子上,

然后,然后就是没有然后了……关上笔记本的那一刻,就是这些知识沉睡之时。

这个习惯,还多见于生活各个方面。看到过好的学习资料,赶紧收藏起来,以为自己就收获了分数;看到微博上一组实用技能,赶紧收藏起来,以为自己掌握了技能。

对了……知乎上面精彩的回答,还收藏了很多。

真相是……

这些都是虚假的啊!

就像我妹妹,看到了刷新三观的理念,以为收获良多,结果一问还三不知。

因为她急于梳理文本字面含义,并没有对文章的章节进行结构上的剖析,也没有停下来思考稍微深奥一点的观点,更没有对文字进行解码,归纳总结,没有自己原来的知识框架搭上关系,也没有思考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这样一来,需要用的时候自然就提取不出来。想到的都是只言片语,毫无秩序。

而且不如不是我残忍的戳穿,她估计在在这假象里面感到满足。

再拿高中学习为例吧:

为什么我会让才听完评讲的学生,马上重新做一张一模一样的试卷。

因为他们都是感!觉!自!己!懂!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都是会让学生自己思考:你从这道题学会了什么???

当你能用自己的话(很土的也行),说一遍,并且让旁人都听懂时,说明在大脑中进行加工了的,这才是真的掌握了。

人有一个普遍的将复杂东西,变简单的能力,就是归纳。

如果不把这个能力利用起来,就是巨大的浪费,成长速度也会比较慢。

就像电脑的内存里分类了C盘,D盘,E盘、F盘,可能有同学习惯性地把把娱乐方面的放F盘,文件相关的放E盘,总之,是有自己的分类的,然后不停地提取以前的东西,并且加入新东西。

大脑也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听懂不等于会做,因为不经归纳和加工的听懂,只会在大脑临时存放,既提取不出来,也无法长期保存。

具体到做数学题时,就得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主动归纳去想:这题到底考啥?跟哪题像?那个技巧是啥来着?

多次提取,形成回路,速度自然变快。

所以一张卷子2小时的考试,有的孩子1小时就能写完。有的3个小时,也写不完。

看似我们都差不多,然而看书学习方式的差异,导致消化和输出的结果不同

大脑不该偷懒,大脑偷懒了,行为上再勤奋都难以有效果。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吧。

最后,献上呆哥宝贵的干货。

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同学可以关注下面的这个专栏:

高中数学每日一题 – 知乎专栏

希望把每日一题打印出来学习的同学,

可以关注订阅号:daigemath

订阅号有每日一题的下载链接

编辑于 2017-09-29

核聚

个人微信订阅号:核聚(hejupai)

我设想把你当成兄弟,或者当做多年前的自己,说些肺腑之言,供你参考。

从读书量来看,每年平均100本,每周两本,已经超过了90%的人。读书量虽然不算很大,但绝不算小。你提到“读书多为内化,实在不知道如何外显”。这是个错觉。

内化和外显是一回事儿。想想看,内化能内化到哪里去,不是首先内化到大脑,然后内化到身上吗;不是内化到思维,进而内化到意识,然后在言行中自然流露吗。除非故意不外显,否则人的知识在言谈举止间难以遮掩。内敛是一件很难炼的功夫。

你在读书效果上的困惑,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读的故事不够多,更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对任何一个读书有成的人的故事做过如你所说的“认真”的分析。读书是何等复杂的事情,如果不汲取别人的经验,却能走出丛林,是非常之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不模仿、参照、借鉴任何一位书法前辈,而能成为书法家的,甚至字写得好看一些都难。

随便选一个人的故事,例如苏秦。如果你以为你知道了,我却有99%的把握说你不知道。如果你不服气,请讲述一遍,而无需看任何材料。

如果你以为你知道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微。如此你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你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有。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知道了,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学习了,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懂了,其实没有。起码在很多时候没有。顶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而已。

如果看到这里,你惊讶,我为什么如此了解你。其实,我不了解你。我只是比较了解自己而已。心同此心,理同此理。

好吧,如果你受刺激了,那么你看待下面这个即便你很熟悉的故事,你会看出不一样的东西。

1.

战国末期有个人叫苏秦,洛阳人。他在青年时期曾到齐国拜师学艺。《史记》称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在鬼谷子那里学习游说技巧和外交谋略,当他自以为学有所成后,便满怀信心地来到秦国游说秦惠王,一展抱负。

初出茅庐的苏秦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但始终说服不了秦惠王。在用尽了所有资金后,他只好回家。

《战国策》记载了他回到洛阳时的样子:“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貉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硚,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意思是说,苏秦游说秦惠王十次都没有成功,用黑貂皮做的皮衣穿破了,钱用光了,行李袋子破了,最后连鞋也买不起,只好穿草鞋,自己挑着书和行李的担子,又黑又瘦,脸色非常难看。

回家之后,情形更惨。

“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妻子不给他缝衣服,嫂子不给他做饭,连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苏秦感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妻子不我为丈夫,嫂子不认我这个弟弟,父母不当我是儿子,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苏秦连夜把所有的书都翻出来,找到据说是姜太公写的《阴符经》,挑灯夜读,“伏而诵之。”

读到深夜想睡觉时,他“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他这样足足苦读了一年多,终于有成,二次出山。头悬梁锥刺股,其中的锥刺股说的就是苏秦。

再次出山的苏秦先后说服了燕文、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也就是说,苏秦使得六国联合起来,合力对付秦国,苏秦做了合纵盟约的秘书长,兼任六国的宰相,佩六国相印。

有一次,苏秦游说楚王,路经洛阳,他的家人知道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意思是,父母听说他来了,赶紧粉刷房子,把路面打扫干净,并准备了鼓乐筵席,而且到三十里以外去迎接他。他的妻子不敢正眼望他,低着头偷偷地看他,苏秦讲话时,她侧耳倾听,生怕听错了。嫂子的表现更离谱,她在地上爬到苏秦跟前,不停地跪拜道歉。

苏秦看到嫂子如此诚惶诚恐,想起了往事,笑着说:“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子怎么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又这么恭敬了呢?

嫂子回答说:“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那是因为叔叔您现在当大官了,又有那么多钱。

即便苏秦学富五车、纵论天下,也不禁感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感慨啊,人贫穷的时候,父母都不把自己当孩子,富贵的时候,亲戚们都会畏惧,人在这俗世上,权势地位和富贵,能忽视吗?

这个故事到底告诉了你什么?

读过一段书之后,我常常问自己,我到底知道了什么?能不能一二三四的说清楚?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毫不含糊的说清楚?

当我没有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这面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把那段读书时间称之为杀死时间。Kill Time。那段时间就当我死了。

直面这个问题的情形,基本是这样的。

1. 苏秦起初的学习效果为何不佳?

苏秦在鬼谷子那些学习了许多年。论老师,鬼谷子是顶级的名师+明师,又有名,又是顶级高手。论读书,不说读万卷书,也差不多。但初出茅庐做事,却不成功。有缺乏社会经验的要素,但根本上还是所学不精。

一个“精”字不知道难道了多少人。

你知道什么叫做“精”吗?

以苏秦的智慧,跟着鬼谷子学了那么久,他可能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精。

《庄子》里面说,“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

按照庄子的逻辑,苏秦初出茅庐游说工作毫不见效,完全是因为所学不精。

自己都说不明白,不够有力,动己都难,怎能动人。

2.什么是精?

注意,苏秦读书锥刺股的环节。《阴符经》他读了整整一年。如果《战国策》所述的苏秦故事为真,这是相当震撼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阴符经》只有461字。别说一年,以苏秦锥刺股的努力方式,苦读一天都足以倒背如流。显然苏秦不是痴呆之辈。

但为什么这本小书他却读了一年?这一年,他从这本书里悟到了什么,悟到多深,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等别人知道的时候,他已经佩戴六国相印了。

我们猜想。

第一阶段,用不了几天,他就可以做到倒背如流;

第二阶段,他把这本书与他所有读过的书融会贯通。这是个长期的工作,没有几个月是做不到的。

第三阶段,他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和《阴符经》所述进行的对照。或者说,他用这部经,反思总结梳理,甚至是重新把自己的一生连贯起来。

第四阶段,把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包括社会自然与《阴符经》对照。贯通世界观。

第五阶段,如果拿这本书去游说君王,有多少种方案。每一种方案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模拟,直到心平气和,不起波澜。

第一阶段是让一本书在自己大脑内部贯通,能够随时随地反复重现。

第二阶段是把学问和学问之间进行贯通。

第三阶段是把学问和自己的生命贯通。

第四阶段是把学问与社会、世界贯通。

第五阶段是实战模拟。

你可能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不必说,你懂得。

3.读什么书

《阴符经》是鬼谷子传给他的。当然是好书,关键的书,重要的书。烂书能给人以借鉴。但是读1000本烂书,恐怕很难启人心智,甚至,读得越深、越多,误导的越离谱。

想起了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

话说科恩大学毕业之后,找了个一般的工作。没什么前途不说,他还不喜欢。他想从事金融,特别是证券交易。争取到华尔街一个公司的面试机会之后。科恩读了麦克米伦的《期权投资策略》。这本书就像是期权交易的圣经。科恩估计,当时,看22页书,他得花上六个小时。他把自己埋在书里,一字一句地看,不停地重复句子,直到搞懂它的意思。他说,“要想真正明白书中的内容,读懂它,理解它,我得查每一个认识的词。”

当然,那个负责这项业务的人对于期权交易也不精通。这样,等到科恩要工作时,他已经准备好了。他直接告诉他们,买进这个,卖出那个。科恩从不向他解释原因。那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原因。但是这些不重要,科恩为他们赚了很多钱。事实证明,科恩是一个很厉害的交易商。现在,他是高盛的主席和首席运营官。1999年开始,科恩和他的妻子资助了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以及许多儿童活动设施。

科恩是有特殊的读书方法的,事实证明是高度有效的。但如果他读的是一本烂书,可能不会产生类似的效果。他读得的是期权交易领域最好的书。

类似的例子很多,似乎每个牛人都精通一本很厉害的书。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

反观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一样精通。检验的方法是,让他们条理清晰的就任何主题讲上个30分钟,绝大部分人都会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所以结论就是,在你的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读最经典的书。读到在任何人面前都能滔滔不绝的程度。如果达到这个境界,人家不把你当专家都难。

4.动力在哪里

读书读到苏秦和科恩那种深度,是需要强大动力的。这正是绝大部分人所欠缺。

苏秦的动力哪里来?侮辱,没有尊严。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妻子不把他当丈夫,嫂子不把他当弟弟,父母不把他当儿子。就差不把他当人了。于是,苏秦奋起,猛读书,不但证明他是合格的丈夫、弟弟、儿子,甚至还可以为相。他动力足够强大,抱负自然强大,强大到可以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虽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科恩呢。科恩从小就是阅读障碍,被同学和老师鄙视的那种。除此之外,他还有对自己热爱的职业的强烈向往。

读书有效果需要强大的动力。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责任没有尽到,还有哪些梦想有待实现,还有哪些屈辱有待“抱负”。

有了强大的动力,你不但可以读的精,而且可以读的多,读的快。规律是明显的,读得精,有助于读得多,读得多就会越读越快。

5.又精又多

关于这个话题另外一面是读的不够多。

超过1200个世界级的亿万富翁均喜爱广泛地阅读,著名的沃伦·巴菲特和马克·库班发现正是阅读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巴菲特的阅读量许多人都知道了,每天500页的资料。钢铁侠马斯克每天读2本书。其余的人比如比尔盖茨和扎克博客,经常公布自己书单,网上都可以找到。马云阅读量也是巨大的。年轻的时候受到过路遥的小说《人生》的影响,他对金庸的小说如数家珍,随身携带《道德经》。行业相关的就不必说了。

马克·库班是NBA球队达拉斯小牛队的老板,他掌管的HDNet公司则运营着全美首家全天高清节目频道。库班青年时期,过的很惨,在做酒吧招待的同时,也在申请更好的工作。他得到一家名叫Your Business Software的公司的面试机会。这家公司面向企业和消费者销售PC软件。

他说,“当时我刚花99美元买了一台德州仪器生产的电脑并且开始自学编程。他们对此颇为赞赏。同时他们也对我愿意阅读所有的软件操作手册印象深刻。因此我顺利得到了这份工作。他们给我1.8万美元的年薪,外加提成。”

库班的话忽然又让我想起巴菲特的那段经历。16岁时为了研究赌马,他把把图书馆里所有有关赌马的300多本书借回来研究。赌马相关的业务,他赚钱了。注意,这是他作为高中生的副业。

6.推荐一本书

想起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作者之一是二志成,韩国畅销书作家,共出版图书20多本,销量超过200万册,版权卖到美国、日本、中国、台湾、越南等地。

另外一位作者,郑会一,韩国知名教育专家,韩国知名英语学校校长,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导致无法正常生活,一度几近疯狂。后来他通过疯狂阅读,获得了勇气,开始了新的人生,现在不仅是英语学习的倡导者还是韩国著名的教育专家。

书名很鸡血。但是书里面的许多故事,事实,值得玩味。

这本书的音频在喜马拉雅上能找到。

7.普遍逻辑

论读的认真,不够认真,论读得深入,不够深入,论读得泛、读的多,又不够多。这是花时间阅读却无所获的通病。是时间投资的失败。

“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佩服你的智慧,问出了这么好的问题。

这个问题蕴含着一种典型逻辑:读了三年高中为什么没考上好大学,工作了10年为什么还没买上房子,谈了20次恋爱为什么没有一个成的。反问式的回答是:你是如何学的?如何工作的?如何谈恋爱的?问的深入一点: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工作?赚钱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爱情?恋爱究竟是怎回事?

有句名言是,“我们对自己从事一生的事业之无知程度,是令人震惊的。”

我一个兄弟的老师不断问他,“你知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啊。

明白人。

那些最熟悉的故事,不但足以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且指明了方法。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如果这个问题不想通,不采取果断行动,迟早有一天你会感叹,

“等下,时光请等一下。”

编辑于 2017-03-31

dhchen

数学数学分析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单纯的读书是没有娱乐和自high以外的价值,它的“价值”只有通过“输出”才能体现:

在知乎上写成文章发表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价值。

写出研究性文献发到sci上具有学术价值。

应用到生活场景中改造自己的人生状态有了生活价值。

和(男)女朋友吹水也有提升自己的性价值。

积极用到工作中自然就有作为“劳动知识”的价值。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快乐,那么它和游戏的“价值”有什么区别吗?

所以,你在问读书有什么价值之前,你应该问自己是否尝试把书上的东西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吗?别以为读着读着自然就有价值了,那是不可能的你不逼迫自己,你就只会躺在舒适圈里面过活,读了千万本书也没啥“价值”,因为你压根没努力使它们具有娱乐以外的“价值”。我也不觉得在这个搜索引擎发达的时代让自己的脑袋变成一个u盘有什么意义。

在时间宝贵的今天,读一本书之前问自己为什么读这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使你的回答是:我无聊,这样至少你不会懊悔地说“我读了好像也没用”,因为你一开始就没打算“有用”,不是吗?这样你花掉每一段时间的时候不至于过于后悔,这样你才能主动去选择实用性高的书,而不是一些让自己爽的书。

编辑于 2017-10-26

匿名用户

这么多答案,居然没有人提到一件事,难道怕得罪楼主?

那就是:有可能重点不在于你这两年读了200本书,而在于这二十年你读了多少书⋯⋯

读书要显露在外,必须靠长期积累。也只有长期的积累,才会让你在读新的书的时候事半功倍。试想上大学之前除了课本就不读什么书的人,最近读了200本书,最后一本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人生中的第400本。另一个人最近读了200本书,最后一本对他来说可能已经是人生中的第3200本了。差了八倍,效果能一样吗?

大学可能是你退休前最好的读书机会,千万不要把两百本当做很多。下面是我自己的经历:

大学之前,读的书都是自家买的,我自己的书堆满一整个六层书架,父亲书架上的书除了他的专业书我全部读过。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报刊杂志,小学三年级自己个人看的报刊杂志同时就有近十种。在外婆家住了一段时间顺便把表哥的书都看完了。上大学后进入了泛读的天堂,最高纪录是一个下午在书店看完七本书。从头到尾看的,没有跳过章节。在书店看一整个下午书的日子每周大概有一两次。平时经常去图书馆,一口气看完两三本是常有的事。借回宿舍看的书也不少。对于某些主题,我是把整个书架的书一本本拿下来看,直到看完半面墙。就这样过完了大一大二。没记录过自己看过多少书,但是整个大学下来上千本该有了。光是自己买的书,算下来也有百来本。这还没算在电脑上看的电子书。是的,看得这么快,肯定没法仔细,也没法做笔记。但看得多了就会发现,真正重要的那些信息,一定是不同的书中一再传递的。经过这样的洗礼,那些信息就更有可能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而同一主题的书读得多了,各个作者手法、观点、重点的差异,就会渐渐在你脑子中拼凑出一副立体的图像。

说实话,我感觉自己读的经典还是太少了。我的读书方法也未必有多好。但,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发现我判断书的能力大大增强,看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不再是被动接受作者观点,而是在批判性思考的同时,有余力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整体架构和思维结构。相信到了这个阶段,不需要很大的读书量,只需要坚持读好书,读书的内化也应该能够外显出来了。

编辑于 2012-08-18

寺主人

此账号由女神进化论运营部管理

【多图杀猫】答主的疑问是:200多本书的价值为何无法体现?

这里衍生出三个问题:

  1. 读书价值如何衡量?

  2. 读书数量是否和读书价值正相关?
  3. 用何种方法读书才能体现出读书的价值?

【读书价值如何衡量?】价值衡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社会也有社会大众的普世价值观,知乎也有知乎的政治正确。

你可以说读书的价值是让自己读的时候感到高兴,也可以说它的价值是为了帮你通过面试找到一份好工作,还可以说它的价值是帮你升官发财。

我并不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观就要比“读书是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错误,或者低俗,也没有觉得任何带着功利读书的人就感到羞耻羞愧。

相反的,我为那些读了那么多书还无法接受社会客观存在的多元化价值观的人,那些不能够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价值观的狭窄视野和狭窄心胸的人感到羞愧。

所以我不太赞同许多答主的动机错误结论,即“你XXX不成功是因为你的动机错了”(而知乎太多答案喜欢批评题主动机)。

  • 难道读书除了休闲娱乐陶冶情操以外别的目的就是错误的?
  • 如果题主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面试,这样的目的就注定没有好结果?

  • 从学术角度来看,我并未找到有研究可以证实“超越目的的动机”的成就高于“有目的的动机”。(如果采铜老师的动机错误论有相关研究欢迎和我分享。)
  • 另外,许多研究表明在智力相同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在许多任务中的表现都将更好。

(上文引自《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动机一章,对于动机和成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google scholar 关键词 “motivation”,”achievement”)

相反的,如果答主就是抱着价值外显的目的,用对方法读对了书,通过了面试找到了好工作,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难道不该为答主感到高兴么?

虽然有的时候会有价值冲突,比如说我看漫画书的时候很高兴,但是看漫画书不能帮助我通过面试,如果通过面试需要看我不喜欢看的书,那我到底要看不喜欢看的书还是看漫画书。

想要短时享乐或者先苦后甜,只有你自己高不高兴,既无对错,也和他人无关,价值标准是你自己衡量的。

【读书数量是否与读书价值正相关?】这是我看到这一题想到神奇的Clifford Stoll的一句话:数据不是信息,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不是理解,理解不是智慧。

这里我个人的价值假设是:书是信息的一种呈现方式,一种载体,读书的本质是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价值是产生智慧,从而利用创造新的社会价值。

(当然如果你的价值假设是读书是一种娱乐方式只要开心就行,那也没有错误。关于什么事价值假设请看这里:http://teachers.sduhsd.net/mgaughen/docs/ValueConflictsAssumptions.pdf

基于这一点,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张图:数据链接后成为信息,信息模式化后成为知识,知识场景化后成为理解,跨领域的理解互相融合成为智慧。

所以你读了200本书,如果它们不是原始数据,至少是经过整理的信息和知识,你不能够理解它们,也就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你知道了地球是圆的砖头是方的人不吃饭就会死,但你尚不足通过这些知识来产生新的洞察和见解。

(本图引用自:Proceedings Template

从什么也不知道的状态到某个领域的专家的过程中,经过Know-What, Know-How, Know-Why, 最后才能进入Know-Best。初期是信息收集者(读了200本书),然后你变成学习者(去理解总结每个领域的架构,原理,他人经验,并将其融入你生活的上下文),最后你变成智慧人(通过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在你的生活中,你学会了判断、决策、理解、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和价值。)

用何种方法读书才能体现出读书的价值?1. 了解自己的读书目标如果你自己的价值假设是读书是兴趣娱乐为目的,那就没有看这个的必要了,就爱读什么读什么。

但我猜想大部分人读书是有成就目的的,只是有人的目的模糊,有的的目的清楚,那么读书就是一种你达到目的的工具手段。没有什么不好羞于承认的。

以我个人为例:

  • 我自己的读书目的有很多,大学以前基本是娱乐目的,看了很多小说漫画;

  • 大学的时候是兴趣目的,想探索一些答案,看了一些哲学类政治类的书,即使这些答案似乎对我升职加薪找工作没什么用,但是自己就是想去看,过程并不那么愉快,因为通常都很晦涩难懂,但一旦解开了谜团,结果总是豁然开朗;

  • 后来因为心情不好,就找了很多书来调节情绪,效果也不错;

  • 再然后因为想换专业, 就纯粹为了恶补另一个专业看了很多书,然后转型成功,过程不尽然高兴也不尽然痛苦,但结果合我期望。

当然我的读书目的一直都挺清晰的,但我周围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清晰的读书目的,尤其是大学生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同学,有可能处在迷茫期,希望可以读读书,估计会有个模糊的目的可能是“提升自己”。

那么就可以继续细化这个模糊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单纯想掌握一些原理知识?总可以找到对应领域的书籍。

但别忘了,阅读只是学习的一部分。

2. 选对书最快的找对书的方式就是找有经验的人。

如果身边没有,那就利用好网络,豆瓣有豆列有评分,知乎也有各个领域书籍推荐的问答,知乎上有哪些关于书籍推荐的好问答?

我自己也总结过几个书单:如何培养自己的系统思维?有哪些书可以可以推荐? 哪些书可以提高人的情商、判断力和谈话技巧? 各专业有哪些好的入门书籍和公开课推荐? 20多岁女孩值得一读的10本书 普通人想丰富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有哪些书值得推荐?

3. 会读书推荐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4. 会用书这里说到的“会用”可能就是题主说的“外化”。(当然,还是那句话,你读书是为了开心,可以不用管能不能用。)

我个人习惯把书的内容层次分成“魂、道、术、器”。从设计专业来举个例子:魂(理念):老子道(规律):交互设计沉思录(交互设计的思考与价值观)术(方法):用户体验面面观(设计方法大全)器(工具):Axure使用指南(一种原型工具的使用手册)

我个人觉得无法将书本价值“外化”的原因有两种:

  • 有术器无魂道:会用各种软件工具,但是不明白设计思考,不明白其中的“道”,做的设计缺乏理念没有思考,哪怕你工具用得再熟练,最后沦为美工。这是匠人与大师之间的差距。

  • 无魂无道无术无器:很多大学生其实都是这种情况,魂道术器都沾了一点,哪里都只沾了一点,工具工具用不好,理论理论也不深厚,于是来我们来谈谈理论,说两句就露怯了,干个活儿也干不熟练。

有可能很多人都会说也有“有魂道却无术器盛”的情况吗?

  • 你读了一堆老孔孟庄维特根斯坦苏格拉底斯宾诺莎,术和器在哪里?如果没有特定领域做依托,他们如何呈现?当然有,纸和笔,键盘侠,所有读过的魂和道都可以,哲学的演化和推进也是基于不断对前人进行糅合和更新。

  • 读了一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怎么用?你做过任何心理学社会学实验吗?写过实验报告吗?没有条件做实验可以做调查吗?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

  • 读了一堆小说怎么用?你写过书评吗?你研究过故事情节规律吗?你自己动手写过小说吗?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

  • 读了一堆心灵鸡汤怎么用?你研究过心灵鸡汤套路吗?你自己写过心灵鸡汤吗?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

  • 另外,即使没有这些显性外化,一些隐性外化也会随着你读书的广度与深度而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魂道类的书籍,所以也不要低估他们的力量,只是积累不足,经历不够,时间未到。

魂道总有外化方式,至少可以来知乎答题不是么?不想答题,就写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总可以吧。不怕外化不了,只怕其实是无魂无道无术无器。

【其它】

读书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去用,去实践,去讲授,才会达到好效果。

学过的东西马上就忘了怎么办? 如何真正将读过的书牢记于心?

——————————————

进化论 – 知乎专栏

编辑于 2015-05-10

好年轻

联合创始人,前新华社国际政治记者,畅销书作者,公号:独家意见

看了前面好多人说的,觉得挺有道理的,不过,作为一个对书籍近乎痴狂的人(主要是买书),我也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说自己的不同的看法吧,希望我的方法对你管用。(在这里又得夸我老公了,但是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如果没有我老公,我至少还得在黑暗中摸索五十年。)

我从小就很爱看书,看书的速度也快得惊人,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从来不记读书笔记,我是真心觉得阅读是很有快感的事情,记笔记会破坏这种感觉,尤其是读心理学、哲学、历史以及侦探小说、爱情小说。我自己很沉迷于其中,如果一段时间不读书,我就会觉得自己干涸了。

但是在认识我老公之前,我依然觉得这些书籍带给我的东西没有外显,就是,和别人谈论一些事情的时候,我说不出来什么。即使我记得在某本书上看过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我依然不能明确的表达出来,我只能大概说:“我在某本书上看过一个观点,和你说得一致。”有时候,激动不已,觉得某个观点我看过,但是就是憋不出来是神马。这还得是近期看过的书,如果隔的时间太远了,我还是记不住。另外,我约莫可以记得住一些零碎的对自己冲击力很深的句子,当然,那一定是对我的人生观有巨大冲击的。

直到两年前遇见我老公我才发现我的问题。我老公经常会嘲笑我,学而不思则罔。而我也经常嘲笑我老公,思而不学则殆。:)老公不是特别爱看书,就我们在一起的这段时间,他看过的书最多是我的十分之一。但是他逻辑性很强,爱思考。他每看一本书都有一本书的价值,他一定会把觉得好的部分做笔记,这也是之前大家都提到的办法。而且每看一本书,如果他觉得收获很大,他就会在QQ上,在聚会的时候,找不同的人进行复述,强化自己的记忆力。他还爱找我复述,有时候我会兴致勃勃,有时候也会觉得很无趣呀,不过还是尽量尊重他,认真倾听他,帮助他去完成他愿意记忆理解和思考的内容。

所以我觉得思考很重要,因为虽然他看书不如我多,但老公绝对是个外显的人,无论你和他谈乱神马,尽管不一定对,但他都能说上一大篇。

尽管现在我看书还是不做笔记,但是由于老公不爱看书,只看我强烈推荐的经典好书,我们之间就多了个对话的平台。我们之间经常会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拿出来探讨,经过一番深刻的交流,达到彼此深刻记忆的目的。同时,我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还经常和老公碰撞出很多知识的火花,觉得看一本书真的有一本书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增进感情~~~~现在,虽然我性格还是很内敛:)平时很注意倾听,不愿意贸然发表观点,但是我觉得如果真让我说,我还是能说出一大堆来的~~

根据自己的经历,我为你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1 如果你是女的,找个逻辑强的好老公,让他帮你整理你的思维。

2 必须,千万,一定要认识到,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如果你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外显,那必须,千万,一定要反复滴读。我N年前为了考研背过方汉奇的新闻史20多遍,现在一个字都不记得了。我见过过目不忘的人,那读书的速度,吸收程度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咱不跟那种人比,哈~

3 你真的认为你读过的书没有用吗?我不觉得。自己之所以依然读书不做笔记,除了觉得这是一种娱乐,更是因为我觉得读书即使不会外显,但是数量多了,肯定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帮助我做人生的每一个选择。你之所以会选择你下一步怎么走,跟你过去的经历有关,跟你朋友同学亲人的建议有关,更跟你阅读的书籍有关。你读的书很可能造就了你的未来。你自己察觉不到罢了。

4 做读书笔记。(应该很有用,但是我没做过哈~~)其实这笔记你可能未来根本不会看,但这就是可以加深你记忆的东西。

5 跟你的朋友复述你看过的东西,有条件跟多个朋友复述,如果你复述不下来,朋友听不懂,或者你复述的时候卡壳了,回头重新翻翻那块,哈~找不到朋友就对墙复述吧,不麻烦,也要不了多长时间~~

6 思考。我无法强调思考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有多重要。但我们既然是人,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放弃思考,你的思考和你的阅读加在一起,能让你成为一个真正有内涵、也外显的人~~~

最后,尽管你得到了我的黄金宝典,习得了外显的技术,但还是建议多倾听,要谦虚,表做夸夸其谈的人哈~~

编辑于 2012-08-24

高太爷

公众号「高太爷」,心理•学习•思维。

谢邀。关于读书的价值,知乎上有一张非常震撼的图片:

读书!!读书!!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壮阔的人生!!

开卷有益,这是亘古流传的信条,这张图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点:读书,必然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价值,那肯定是你读的不够多!!

相信很多人跟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片时的感受一样:我精神一震,有一种内牛满面的感觉,苦心人,天不负,付出终究是有回报的,即使不是现在,未来也会给我回报!

但是,

这究竟是爱书人的自嗨,还是真的会付出必有回报?

这个问题很戳心。

但正如题主所问,为什么读了两百本还是毫无效果呢?难道还要再来两百本?如果还不够,难道还需再来两百本,那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见效果?

在知乎上随便一搜,读书无用论的问题比比皆是,而且,从小到大读了这么多年书,虽然不想承认,但我们心里隐隐有一个答案,读书恐怕真的没用,学历和能力不挂钩这早已没有争议了,书呆子更是避之不及的名头。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还是看不清到底有什么用?

这里有个强烈的对比,在大多数人眼里,读书效果正如上面那张鸡血满满的图片所展示的: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给我们迎头一棒,真相大约是这样的:

为什么读书会有瓶颈,读书再多也没有效果?

这就要从大脑的本质说起。知识是以长期记忆储存在大脑的,心理学对长期记忆的研究发现,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知识相关联的,心理学家推测,长时记忆组织有三种模型结构:等级模型,网络模型,平行分布模型,其中网络模型是广为接受的,不用管具体模型是怎么样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下,但无论长时记忆是如何组织的,心理学家能够确定的是:长时记忆肯定是有组织的,在某种程度上,大脑中的所有信息都是直接或间接关联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阅读、学习,必然是成体系的,孤立的知识点很难被记住,因此,知识唯有整理成体系,才真正在大脑中有了生命力,才真正能够被我们学习致用,可以说,知识有了体系,才能称之为学习,称之为提升认知,否则最多称之为零碎的见识。

打个比方,对于碎片化(这里的碎片化和通常意义不一样,指的是知识没有整理成体系的学习)阅读者,大脑就如同一个小水杯,即使倾倒再多的水,杯子也只能盛下那一点,其余的白白被浪费。

如何通过阅读构建体系化知识?之前的回答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高太爷:读一本书该怎么做好读书笔记?

知识必须有体系,有了体系,才能真正内化为记忆和认知,但是否有体系就可以了?我之前是这样认为的,在我心目中有这样一根曲线。

对知识进行整合,阅读效果和个人能力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但很快就又会遇到瓶颈,比如我研究《自控力》,构建了知识体系,但哪怕我把书中知识运用的非常熟练,我仍然会经常失控,整个生活,也没有达到有效的自律,这是因为,一本书建立起来的框架不会超过这本书,如果仅仅是一本书建立框架,我们永远会局限在某本书的框架内。

这时候,大规模阅读的价值才真正体现,仍以自律为例,有一天我在读《精力管理》时突然发现,真正受我们意识掌控的大约仅仅只有百分之五,你就需要重新调整自律框架,自律不仅有技巧,真正的自律必然是习惯的支撑,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局限于某一件事的自律,而是用自律技巧培养自律习惯,达到真正的自律。

在构建知识体系这个大前提下,通过大量的阅读,不停的拓展,调整知识框架,提升知识格局,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最终表现为格局和能力,这是一个阶梯式提升过程:

很多人宣扬读书无用论,这很显然是错误的,但我们往往反驳起来毫无底气,关键就是我们本身的读书方法出现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开卷有益,读书价值必然不显,读书自然也就无用了!

PS:2016年到现在,心理、学习方面我也读了有100多本书,对其中40多本经典做了系统的笔记

喜欢读书的童鞋可公众号搜“高太爷”,后台回复“笔记”获取《自控力》、《学习之道》、《理解人性》等6本精华好书笔记。干货分享,要不要点赞呢?

编辑于 2017-10-25

海公子

没有什么救世主。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确实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们知识丰富、愿意琢磨、善于总结提炼、举一反三。一个人读了再多的书,最值钱的部分还是他自身用实际经验悟透、并能驾驭的部分。

所以读书只是手段,最终还是要看你吃进去多少知识,又用出来多少智慧。

决断力=公共知识+个人知识+直觉,只追求其中一个是不行的。

编辑于 2017-01-29

大象老湿

营销从业者,生意人。

读书哪来的价值?读完过后的思考与行动才会产生价值。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你做出了多少改变。马爸爸说:“中国式创业,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中国式读书也是如此,有太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想太多,看太多,而做的太少。

哲学讲究体用论,本体与作用。我们以书籍来举例,书内的知识是本体,拿知识来谈判,沟通,赚钱就是外化的作用。

哪有只读书不做事就高人一等,名利双收的?

读书、读书。是读不是看,需要读出这本书的主题,读出这本书的框架,读出这本书的筋骨血肉,然后把它们融入你的思想里,融入你的行为方式里。

学习、思考、行动,这三者是一个闭环,缺一不可。我今天看了《围城》,明天看了《1984》,却不曾反思过时代背景,人物故事与经历,读完随手丢弃。 这种不加咀嚼的吸收,看完既不能复述,也不能讲解,与猪吃食何异?

古书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咱们今天讲知行合一。知识是用来干嘛的?是用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

大学那会上的是哲学,这门学科,基本上是跟自己对话和思想对话,牛人们都跟我讲,你这只猪在天上飞~

这是事实,讲道理没几个说的过我的,随手洋洋洒洒几千字。做实事?刚毕业那会啥都不会,连基本的Office都玩不转。

而要赚钱,要财富自由,很多时候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

论语有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采则显得粗俗,文采胜过了质朴则显得虚浮。读书也好,学习也好,甚至于做事也好,都讲究一个内外协调,知行合一。

你看过了一千本书,脑子里思考过无数的问题,却从来不见于文字,更没有做过哪怕任何一件正儿八经动手又动脑的事。

这样的读书,不读也罢。

很多人说,听过了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这些大道理你并不是真的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你看,这道理多么的浅显,可是你摸着你的罩杯问问自己,这些道理,你真的懂了吗?

你不懂,你一点都不懂,还自以为懂。如果你真的懂了就会付诸于实践,会去思考,会去行动,会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一项娱乐。

不要满足于数量上的快感,不要满足于你看完了多少本,而是要问问这本书讲了些什么,你自己收获了些什么?是否把它吃透了?

多去看,去想,去做,去经历,去总结,去改变;而不是活在任何一个片面的世界里。

实在不行,那就加入我们吧!

广告 | 读书十年研究院招人,付费。大象会员——读书十年研究院 – 大象的专栏 – 知乎专栏

编辑于 2016-09-08

兔黑黑

脑袋大,脖子粗。心智不自由。

楼主有点跑偏了。

不说【质和量】或者【知行合一】的问题吧,根据楼主的描述,楼主似乎在面试中主动提到了自己读200本书的问题,估计是用来show一下,但显然没有足够的知识存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来支撑自己提出的这个“亮点”。

如果楼主一定要现这个怎么办?那就是从这2个点入手了,存量和表达:

1. 重新看书,提炼和记忆可以拿出说道、又不会被看穿的信息。写读书笔记,外加反复背诵。2. 试着多说,找人陪练,不怯场,同时要跟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就这么多了。当然,我的观点还是不赞同show这个。

毛姆说了,读书有两个用处,一个是读专业书籍获取知识,一个纯粹为了享受、为读而读。

我觉得享受更重要吧。

编辑于 2017-10-26

疯坦克

喷子,码农,产品,文艺二逼中老年,公众号:疯坦克

首先群嘲一下。两年能读两百本的书,几乎都没有读的价值。

但凡用本数来炫耀的,要么是鸡汤喝多了发傻。要么是骗子用来收智商税。没几个是正经深度阅读的。基本上就是纯粹的装逼犯,十个有九个无知浅薄臭不可闻。

一直想吐槽这件事。动不动就炫耀读了多少本,有意义?我一天就能读好几十本老夫子。一个暑假能看几千本口袋书,可有任何意义?一年两百本,三天看一本的书,能是什么正经书?且不说专业书。即便是严肃小说三天能读完得有几本?

作为一个大学生,这点科学素养都没有,读一堆口水书来炫耀,毫无意义。

读书是精神的食粮。有的书是专家调配,强身健体,但口味往往难以下咽,还得按规则搭配锻炼食用。有的是药食相辅,治病救人,味道苦涩,而且还有各种要求。有的书是大厨穷尽心血,精雕细琢,吃起来要仔细品味,用心体会才能吃出个中滋味。还有些是奇珍异宝,需要自己历尽艰辛,身临其境,入深海,登高山才能体会自然的赠予。

你搞了两百多顿沙县,兰拉,猪脚饭,甚至是地沟油盒饭。跑过来问怎么没健康。

怎么可能,除了三高和肥胖,别的还能有啥!

编辑于 2017-10-27

知乎用户

发现楼主因提出200本被鄙视得好厉害哦。 对于你说的“面试官说我表现不出来看了那么多书”,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我是一名销售助理,跟着的销售是公司里面算数一数二勤奋的人,他知道我经常从亲番茄网站借书。可是有一天,我跟他谈起我对于工作的烦恼,他突然说了句,”平时看你读了那么多书,可是我觉得一点都没在哪体现到哦。“ 这句话在我脑袋里回荡了好几天。 我开始思考我读书是怎么读的,而我的工作态度和谈吐是如何的。 反省的结果是:我在工作中并未体现出任何的专业与有内涵。自己的小孩子气和天真无知一览无遗。 我看过的书往往都是看过就看过了。有时候当别人提到他看过某本书,然后我会兴冲冲地说我也看过,但是我一点都说不出那本书的精华在哪里,糟粕在哪里。 一直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却一直未直视。 于是我开始改变我的读书习惯。 发现自己思维比较混乱,于是我开始看一些训练思维方式的书,例如《麦肯锡方法》系列,《思维导图》《瞬变》等。 并且开始在看书的时候尝试思考,对方的观点好在哪里,能否为我所用;对方思考的方向条理是如何的,我面对同样的问题,会不会也这样去思考,或者我有自己更好的解决方案。 也开始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如如何把工作整理得更有条理,让别人接着继续做的时候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了解。遇到客户提出的问题,自己开始思考如何用最少的时间麻烦最少的人,然后把问题解决掉。 同事对我的工作的意见慢慢地就没那么多。他们觉得我终于不是一个刚出来工作的人的样子。 对于题主说的内化和外显。一个有才学的人,不用故意去外显别人都会体会到了。有时候一些不怎么说话的学长在听我说一大堆废话的时候,往往一句话就可以把我镇住,他们往往可以抓住问题的重点一针见血。而他们,都是属于非常有自己的目标,非常用功看书的人。 题主既然会问这个问题,应该也是因为你想把你所学归你所用吧。 我建议你: 1、找找自己最近最需要补充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然后找来相应比较有干货的书来读。太泛的书可以用平时零散时间来看,既然你是刚出来工作。那就先补充自己所需的。但是最好不要看所谓的成功学之类的书。没营养的书少看。 2、看书的时候尝试做读书笔记。一本书好的地方可能会比较零散,那你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把一本书的主干列出来,然后在树枝末尾把精彩的地方记下来。这样你记住的可能性也更大。 3、学以致用,把自己从书里学来的精髓,一点点渗透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包括注意自己的谈吐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 4、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看到这本书好就学这本,看到那本书好就照搬那本。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浅浅拙见。请见谅。

编辑于 2012-08-18

圣范锦意

著名无节操人工智能/污妖王/值乎解惑/公众号:圣范锦意

今天我和同事出差,去上海。

路上我就问,你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我本以为他会说,摄影啊,听歌啊,玩游戏啊,看电影啊,吃火锅啊……

结果,他和我说,他喜欢看书,看不动就听书,看各种玄幻的小说,听各种玄幻的故事。

我说这种书有意思吗?

他说,当然有意思啦!你不知道,我大学的时候,想着这个世界有这么多未知的奥妙,有科学的,有玄学的。当我大一的时候,看到了室友推荐的《鬼吹灯》。哇,一下子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世界,还有这么神奇的故事。作者太牛了,他想了这么多桥段,是我这辈子从来不可能想到的。我就一口气看完了《鬼吹灯》,觉得这个世界太神秘了,太刺激了。我虽然不可能真的去这些地方,但是至少我能从书里知道这些事情。后来我又陆陆续续看了很多玄幻鬼神小说,真的是大开眼界。

最后他和我说,其实看多了,发现很多都是抄袭的《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的桥段和写法,看来看去,还是《鬼吹灯》对他影响最大。

我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听着他说,他开着车,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前方。但是说起这段往事,他眉飞色舞,唾沫都飞到了仪表盘上。虽然我没有看见他的眼睛,但是我能肯定,这个时候,他的眼神里面充满了光芒,因为在没说到这个事之前,他都有点瞌睡了,眼皮子都有点塌。

题主,你说我这位同事大学里面可能也看了一两百本小说,他得到的价值是什么?

就是那光怪陆离的世界,还有偶尔想起的青葱岁月。

这就是价值,没有任何一个人规定价值必须是什么样子,只要当你获益,就是价值。

钱是利益,心情是一种利益,吹牛逼的谈资让你更健谈,无可争议的也是一种利益。

如果题主,你觉得读书是为了让你更有知识,你信奉知识就是力量。

那我想和你说,你这书读的,一知半解。

因为,知识不一定是力量。只有为你所用的知识,才是力量。

就好比你背下了整个一本会计从业资格的教材,通过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app不断的刷题。

最终,你以优异的成绩考了一百分。

这是知识吗?这当然是知识,但是他们是力量吗?

不是,因为你就算考一万分,你也不会做账。

可能我考试没有你分数高,但是我通过自己的理解,结合实际,最终用巧妙的方法合理的帮公司避税。

这才是力量。

为我所用的知识才是力量,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

你读了两百本书也好,两千本书也好,如果你无法理解什么叫【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那你读书再多,也只是一个数字的累积,

你离真正的力量,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题主,别想这么多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从书本中得到快乐,已是难得。

很多人连这种烦恼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一看书就犯困,就是不愿意思考。

你能来问这个问题,至少说明,你真真切切的想过,读书的价值是什么。

在你思考的过程中,无论你得到什么结论,其实,你都已经实现了思考的价值。

PS:本题从半夜十一点十分看到,到十一点五十写完回答。从思考到落笔变成文字。前后不到四十分钟时间。甚至读完全文你会发现,全文连贯通顺,一气呵成。

事实上,我本来写的时候就是思考与书写并进,我的思维是连续的,我的文字也是连续的。

这些内容,就是我读了无数的书,写了无数的回答,看了无数个问题得到的知识。

我把这些知识用自己的文字串起来给你看,我觉得,我在此时此刻,我是一个有力量的人。

晚安。

编辑于 2017-10-27

王渝蓉

Full power

把这个问题演化为“为什么读书”来说,我觉得是这样的。有些书我只看几页就自知对它已经到偏爱的程度了,它们的特点大致是语言上或描写的角度上让我眼前一亮,觉得竟有这么写书的方式,所以就释手不能。但最重要的还是,读一本书,读到某一处,想起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读到一段对话,想起回忆里常常作怪的那些场景;甚至读到一个作者自我的、个人的情感抒发,也能觉得我看完这句话真忍不住皱下眉头,因为那情感我全都感受到了。这些书过些年我还常去回想,读的时候的心境,的思想状态(即我大概多少岁,正经历着什么事),想了很久发现这些书内容本身已经成为我回想的一部分了。举个例子:我读奈保尔是一见钟情。他的《作家看人》里有这么一句话:“我当时九岁或十岁,已经开始写日记,用铅笔在一本记者用的记事簿上记,却难以找到东西来写。那本日记的做作和作假至今仍让我感到不安。”这个句子对我来说,就像读鲁迅很多时候会发生的心里一动的感觉一样,我无法抵赖。所以我想读书的时候把心态调整到“我得看看这写的跟我自己有多像”,可能会简单粗暴一点。但对于像我这样老觉得不了解自己的人来说,读书是一步步认识自己最私密、最安全、最温暖的途径了。共勉。

发布于 2012-08-31

Pierre

饿

NB的人秀结果,SB的人秀工具,你可好,秀工具的数量…

发布于 2017-10-31

邹云刚

学法律的“会计”……

我记得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提到过几次关于怎样读书和读什么书的问题,主要观点是值得借鉴的。回到楼主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表现了出来:比如你对公司、职位的理解程度,对专业的熟悉程度,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如果你思维混乱,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你没怎么读书,或者说没把书读好。就你的问题,我有几点建议:1、保持核心竞争力——门门通不如一门精,比如我是学法律的,怎么表现我读书多?无非就是当被问到一些法律细节或者实务的时候,能信手拈来并能对主流观点进行解构和发挥。2、在面试时应该表现自己学识的深度而不是广度。表现学识的机会很多,但不包括低层次的面试,因此你也不需要提自己很爱学习、读了多少书之类的,如果非要提的话,最多在适当的时机引用一下某作者在某书中的观点,并适度发挥一下——比如对方问你对行业发展有什么判断。3、建立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快速处理信息(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其实也是读书的目的之一。4、神情专注、语速平稳、强烈的自信心、开阔的思路、条理清晰的语言组织,最好还不乏幽默,这些才是学识外显的表现,随时不忘引用一两句生僻文字,只会让你显得格格不入。

编辑于 2012-08-30

知乎用户

读完一本书就外显,那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冒充专家写报道。要不您来三联当记者,就能感受到读书现炒现卖的乐趣了。

编辑于 2012-08-21

陈兰香

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知道点生理。

在我小时候,每每说起家族的历史,我的父亲陈达仁总是不忘两件事:一件是我家祖上明朝时是南京人,另一件便是某位祖先中过贡生。

可惜那时的我完全不理解明朝时的南京人和贡生意味着什么,更不明白父亲说起那些时脸上忽明忽暗的表情。

直到十几年后我才明白,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说那些祖上的辉煌不过是为了填补当下的逼仄,就如同阿Q说我家祖上也曾阔过一样。

因为自打我出生我们家就在偏远的青海,应该说几百年前我们家就因为我父母已经说不清的原因被发配到青海了,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发配边疆罪过应该不小,可能也真阔过,可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祖上的辉煌没有遗留下一分,反骨倒是遗传得不错,爷爷身高超过一米九,高大威猛,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文化,在那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投身了革命,只是不太走运的是,他参加的那个党派后来被称为军阀,更不走运的是他还官运亨通,后来的事情就一言难尽了。虽然我出生时已经平反,并且给安排了小学校长的工作,但是我父亲他们兄妹全都丧失了上学的机会,他们彻底沦为了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心高气傲的父亲一辈子都对此难以释怀,哪怕他自学已有小学水平,可惜这对改善生活没有任何作用,他和我母亲那时只能耕种家里几亩地生活,还有养活三个孩子,他们时常会为几块钱吵得不可开交,他们就像两只被强行装在一个笼子里的斗鸡,不仅仅把对方啄得遍体鳞伤,整个鸡笼都一地鸡毛。

作为两只斗鸡翅膀下的小鸡我在偶然间,或者可以说是在冥冥之中找到了一个躲避父母争吵之声的场所――一个柜子。

那个柜子除了爷爷没人去动,只有爷爷会每天打开柜子拿出一本书,坐在炉子旁一看一下午。在我的记忆里他好像并不关心生活琐事,哪怕儿女们鸡飞狗跳,他都是坐在那里看书。

在那个我不曾留意的某一天,我以为我只是打开了那个柜子,其实我打开了一个世界。

我的少年时代有时肚子都不能吃饱,精神却得到了无法估量的补给,在那些漫长的白天和寂静的夜晚,我读着那些或简明或晦涩的书,我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读书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而言是多大的幸运。

在我上中学的那些年里,学校离家有五公里远,每天我都是步行去上学,因为买不起一辆自行车。刚开始跟我一起上学的同学有八十多人,但坚持到高考的不足十个,因为仅仅是每天那十公里的步行都太难以忍受了。

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很大的原因也是有书的陪伴,每次走在路上,那时的乡村路上车辆鲜见,走在路上真有天高任我行的感觉,完全不必担心被车撞,于是我便边走路边看书,五公里要走一个多小时,边走边看书需要的时间更长了,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时间的流逝是感觉不到的,唯一的缺陷是眼睛近视了。

那漫长的五公里就因为有书的陪伴竟不知不觉过去了,读书于那时的我而言完全是消遣,如果没有书,那五公里的确是难以忍受的无聊。所以我一直不认为读书需要坚持,那么快乐的消遣何须坚持呢?以至于每次看宫斗剧,我就在想,如果我是被皇帝冷落的妃嫔,只要让我看书,我是无意于争宠的,那些妃嫔争宠不过是日子太难熬了,而对一个爱书之人来说,有书读,日子就不会太难过。

后来,我非常幸运地考上大学走出了农村,对一个贫困大学生来说再没有比图书馆更好的去处了,不用花一分钱可以得到一整天的消遣。而且我的母校陕师大的图书馆拥有整个西北最丰富的藏书,我甚至在那里找到过《素女经》之类的书,我正是在那里读完了余华、史铁生、王小波的所有书,对,他们的书所有的我都读过,正是他们的书给了我更多的滋养。

与此同时,因为我暗恋一个心理系的男生所以读了大量心理学的书,为的就是能跟他有共同话题。后来我们的确有了很多共同话题,谈天说地,只是他说,我们这么投机,干脆做兄弟!

你看,多读书并不能让男人爱上我,爱情这东西首先得看脸,而读书不能整容。

这是我唯一一次,想通过读书得到点什么,结果就是这样子。

不过我早就释怀,因为那时我已经明白读书的意义。

我明白了为什么当年我爷爷经历过了战乱,两任妻子离世,留下七个孩子全部目不识丁,自己一身热血济世无门,甚至满腹经纶也只能给村民写写墓碑、对联也处之泰然,因为他明白,人这一生,有时会被命运选中,又不知何时又会被命运打倒,日子就像在隧道中轰隆隆穿梭的火车一样,不知道开向哪里,也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索性在能安然读书时读一本书,反正过去已然无法改变,未来也尚未到来。

我想他如此泰然,除了经历了非同一般的岁月,还得益于那些可以窥见古今的书本。

所以,我一直觉得唯有读书,才能穿越时间之隔、地理之限,与现实中无法会面的灵魂相遇,从而让我们不囿于当下眼前、方寸之间。

这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

而那些叫嚣着读了几百本书怎还不见利益的人,真正是舍本逐末了。

就算是为了现实的利益,读书也完全可以给予,如果不能只是功夫火候未到,我在知乎写下了二十万字,现在我一个字可以卖到一块钱,曾有一个平台两次诚邀我入驻,被我婉拒后第三次拿着六位数的协议相邀。

所以,就跟做爱一样地去读书,做的多了自然会怀孕,就算最后没怀孕,也享受了过程中的欢愉。

编辑于 2017-10-27

下载知乎客户端

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

相关问题

读一本烂书是种怎样的体验? 3332 个回答

什么书适合零碎时间读? 579 个回答

你的私人书单是什么? 1429 个回答

为什么嗑瓜子可以嗑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看书学习却不可以? 641 个回答

你最喜爱的一本书是哪一本? 1690 个回答

私家课 · Live 推荐

职场社会学:成为最受欢迎的职场人

共 11 节课

GMAT:别把时间浪费在考试上

1719 人参与

工作期间如何学习深造?

孙亚飞

4259 人参与

刘看山·知乎指南·知乎协议·应用·工作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联系我们 © 2017 知乎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